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

台語歌謠發展史-2

轉載自:google 搜尋-台語歌謠發展史

變調的歌聲
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,臺灣總督府下令箝制漢文,以「漢字」創作的台語流行歌曲面臨威脅, 「雨夜花」、「月夜愁」被擅改成日語的「榮譽的軍夫」、「軍夫之妻」,悲愴的曲調,變調為激昂的軍歌,驅策臺灣青年為大東亞戰爭奉獻犧牲。一度台語流行歌曲被迫畫上了休止符!
從離亂之歌到噤聲的年代
•1945年戰火餘燼下的臺灣百廢待舉,唱片製作業無法即時恢復,台語流行歌曲在國民政府體制下只能借著廣播發聲。民間的活力仍讓台語歌歌聲不輟,其中,走唱藝人扮演了傳唱的角色。那卡諾(黃仲鑫)作詞、楊三郎作曲的二人處女作、也是成名曲的「望你早歸」,雖是描述失戀心情之作,但在當年的社會氣氛下,卻成為戰火餘生、家人離散的民眾心聲。
民生艱困與底層心聲的反應
•1948年,李臨秋發表「補破網」,詞意雖是「破網補情天」,但因「漁網」與「希望」為台語諧音,有期待複元、希望「從今免補破網」之意,暗喻了臺灣人渴望揮別戰爭陰影、憧憬未來的心情。1946年的「收酒矸」和1949年的「燒肉粽」,唱出為生活拚搏最後一分力氣的市井小人物,為填補家計、穿街走巷叫賣肉粽的失學少年,他們無奈淒涼但又艱辛奮鬥的處境,雖是販賣「市聲」,但曲中自有打動人心的深意。這些歌曲為那個苦難年代的臺灣人,留下深刻的屐痕。
純屬分享,如有侵犯權益,請留言或來信告知 papusaoleo@gmail.com



沒有留言:

[ocm01.jpg]

長仔聊天室 hosted by papusaoleo.

Join now


Chat about what's on your mind. More about public chats.